最后一头战象读后感100?
我非常喜欢看沈石溪写的动物小说。
最近,我读了他写的《最后一头战象》。我原以为,象性格温顺,是人们的伙伴,只是普通的动物。不过,在读了这本书后却让我感受到,动物身上也有着人类的感情。文中的主人公——嘎羧的行为深深的感动了我,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最后一头战象》讲述的是:一九六九年的春天,沈石溪到西双版纳的一个寨子插队时,见到了曾经与日寇作战的最后一头战象——已经五十多岁的大象嘎羧。沈石溪与它成了好朋友。两年后的一个早晨,嘎羧突然非常精神起来,它向养象人波农丁要回一直废弃的象鞍,让沈石溪和波农丁帮它装上。在和寨子告别后,嘎羧独自上路去迎接死亡。沈石溪和波农丁悄悄地跟在后面,嘎羧没有到祖先留下的象冢,而是去了几十年前作战的地方——那里埋了八十多头当年在抗战
格列夫游记巨人国英文读后感?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拿起《格列佛游记》,仔细阅读着其中有趣、惊险的故事,可以把人带入斯威夫特的奇妙的游历世界。在这个奇妙的世界里主人公格列佛是个爱好出游的人,他渴望着周游世界,走遍世界的每个角落。也许正是他那无畏的探索精神,才让我们也领略到了这奇特的四个国家吧。
在他的第一站是在小人国的奇遇。外科医生格列佛,从小就相信航海冒险交好运。1699年他受聘于“羚羊号”,远航南太平洋。途中遇风暴,船触礁沉没,他只身脱险,上岸便沉睡在草地上。醒来发现自己被紧缚在草地上。这里是小人国利力普特,这里的人只有6英尺长。他想挣扎,小人们便用箭猛射,他只好做了俘虏,被马拉到京城献给国王。该国挑选官员是以在悬空的绳子上跳舞的技术好坏来决定的,很多人不惜摔断脖颈,拼死一博。该国两党之争,是由于鞋跟的高低不同而引起的。该国与邻国不来夫斯古的战争是因吃鸡蛋因该先打破大头还是小头而引起的。利力普特国王一心想灭掉不来夫斯古,便派格列夫去把敌国的舰队全掠过来。但格列夫不愿意,便潜水逃到不来斯古,修好小船便启航回家。
然后,描述了格列佛又遭遇了海难后,在巨人国的经历。在家过了一些日子,格列佛又乘船再次出海。船遇风暴,漂到巨人国,他被一农民当作玩具给小女儿玩。为了赚钱,这个农民把他带到镇上去表演,累得他奄奄一息,眼看无利可图便把他卖给皇后。面对国王,格列佛沾沾自喜的介绍了英国的议会、军队、法庭、财政和近百年的历史。但在国王的诘问下,反而显得英国的制度并不高明。格列佛思乡心切,托故来到海边,睡在小箱子里。箱子被鹰错当了乌龟刁了起来,掉进了大海。他被一艘船救起,几经周折与艰辛回到了英国。
在最具有奇幻色彩的第三站,是在一个飞岛上,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描述了格列佛在航海途中遇到海盗袭击后,在小岛的经历。回家后不久,格列佛又出海了,在海上遭贼船劫持,他被单独放在小帆船上,漂流到小岛上。一天,他发现空中有一个飞岛。飞岛上的人把他吊了上去。那人相貌古怪,衣饰奇异,整天沉思默想,担心天体突变地球爆炸。全国缺吃少穿,土地荒芜。离开飞岛,格列佛来到巫人岛。岛上总督能召唤鬼魂,格列佛因而见到了亚历山大等古代帝王将相。在于古人的交谈中,格列佛发现史书上的许多记载不符史实,甚至颠倒是非。而后,他又经日本回国。
最后的结局是描述了格列佛在智马国的经历。四个月后,格列佛受聘与船长再次出海。途中水手叛变,把他放逐到智马国,在这里他遇到形状象人的动物的攻击,幸亏一匹智马救了他。智马是一匹有理性的马,是该国的主人。格列佛决定定居智马国。无奈,主人决定消灭“耶胡”,格列佛是一只有理性的“耶胡”而幸免,但须离境。他回到英国,看破红尘,终身以马为友。
这部小说真实地描绘出了一幅格列佛出游的图画,在看这本书时,不只是看看奇遇和看看热闹那么简单。这本书让读者看到了社会上美好的一面与黑暗的一面,由此也让读者在看完这本书后会想到很多东西。
作者讽刺地道出了当时英国的特点:"贪婪、党争、伪善、无信、残暴、愤怒、疯狂、怨恨、嫉妒、淫欲、阴险和野心。"他挖苦地描述了人兽颠倒的怪诞现象:马成了理性的载体,而人则化作脏臭、屎尿横飞、贪婪刁难的下等动物耶胡。他大谈人的天性,就是心甘情愿被金钱所奴役,不是奢侈浪费就是贪得无厌。作者不仅讽刺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否定了整个人类社会。耶胡代表人类,而主人公却是如此厌恶耶胡。书中的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社会的不满。我觉得这是一本很有价值的读本,有着很深远的意义,在读书的过程中可以懂得很多东西。
如何评价《象与骑象人》这本书?
真正的幸福只有当你真实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时,才能体会到。
——科威特作家 穆尼尔·纳素夫
“你幸福吗?”
“我姓曾。”
这段神奇的对话出现在央视曾播出的《走基层,百姓心声》特别调查节目中。
这名务工人员看似文不对题,却令人遐想联翩的回答在网络火速走红,被网友们封为2012又一“神一样的回复”。
而要回答“你幸福吗?”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下面这个问题。
什么是幸福?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这样回答:
爱和善就是真实和幸福,
而且是世界上真实存在和惟一可能的幸福。
作家张爱玲这样说道:
人生最大的幸福,
是发现自己爱的人正好也爱着自己。
人生追求目标太多,所以幸福来源各式各样,
每个人对幸福的感受也不同。
万事万物皆有其规律,幸福也有幸福原则。
追求幸福,先要摸清幸福门道,掌握原则。
《象与骑象人》的作者乔纳森·海特是积极心理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多年来一直研究影响人们幸福的因素。
《象与骑象人》是他的代表作,出版后获得了全球知名媒体,以及许多心理学大师的一致好评。
1
下面我主要分三点来解读这本书:
第一、象与骑象人如何左右我们的幸福?
海特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使用大象和骑象人,比喻人类心智两套系统。
海特认为人的心理有两套系统在运作:自动化和控制化处理过程。
自动化系统就是一头大象,就是人的内心感觉、本能反应、情绪和直觉;
有意识的思考、控制后的理性抉择,则是骑象人。
区别在于:自动化系统<大象>一次能处理多件事,而控制化系统<骑象人>一次只能处理一件事。
大象和骑象人,直觉和理性,本能和反省,各自拥有聪明才智,若无缝配合,则大脑智慧运行,心灵自在;若配合欠佳,则状况百出、内心矛盾。
海特认为阻碍幸福的重要因素,是不同自我之间的冲突。
控制化处理系统的发展需要语言,
在进化中较晚才出现。
而自动化处理系统在生物诞生时就已经存在,
因此要比控制化处理系统完善很多,力量也更大。
所以如果骑象人与大象发生冲突,往往会是骑象人失败。
骑象人和大象之间常发生的冲突有三种:
1、无能的意志力
我们经常在刚开始做一件事的时候,充满干劲,但时间一长往往选择了放弃,因为意志力薄弱而失败。很多人在每年年初的时候,着手在立目标定计划,或读书,或减肥,但是到了年尾回头去看目标的时候发现正因为各种原因,选择了放弃。
特别是减肥这个目标,这是和人类的原始本能去抗衡。因为从人的进化开始,人有储存热量的原始本能,所以踫到小龙虾,蛋糕等高热量高糖分的东西往往意志力薄弱管不住嘴而减肥失败。
2、心理干扰
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魏格纳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要求参与者尝试不要想象一只白色的熊,结果人们的思维出现强烈反弹,大家很快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只白熊的形象。这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白熊效应,又称白象效应、反弹效应。
失眠的人总被告知“睡前不要胡思乱想”,对于伤心的回忆,我们也总提醒自己不要回想,但事实往往与之相反。越是不要做、不要记得的事情,却往往越会做,越会回想。
3、冠冕堂皇的理由
因为我们很多想法和判断都是由自动化系统<大象>做出的,一旦我们需要对这些想法和判断做出解释,我们就可能根据已做出的判断编个理由出来。
此外,因为生存的需要,自动化处理系统会更容易关注负面的东西。
比如正面新闻和负面新闻,同样是新闻我们却往往更关注负面新闻。负面新闻和看别人出洋相一样能更多地引起我们的兴趣,甚至让我们觉得开心。像某某明星出轨,某某明星自杀,这种负面新闻总是被人们,津津乐道。所以也就传播得比较快,比较广。
另外一方面,人们喜欢关注负面新闻,也是一种有安全意识的表现。因为负面的东西有可能会影响到我们自身的安全。这是一种本能性的关注。当我关注之后,我们会将这些信息跟周边的人去确认。这种确认的过程也无形当中增加了传播效果。
负面新闻分两类,一类与自己毫无关系的这类消息,我们会津津乐道,因为它使我们开心。另外一种,跟我们有一些关系的,这种消息我们会更加关注,这是本能性的防御。所以不管是哪一种,它的传播都相对来讲正常的新闻要来得更快更广。
而过多关注这些负面的东西和以上这些原因,都会让我们容易不幸福。
第二、身外之物能给我们带来幸福吗?
塞利格曼和心理学家20世纪90年代末创建积极心理学,提出一个“幸福方程式”,也是积极心理学最重要的概念。
H=S+C+V
H:幸福持久度,S:遗传的幸福范围, C:个人生活条件, V:自己可控因素。
幸福持久度=遗传幸福范围+个人生活条件+自己可控因素。
海特认为,只要我们追求正确的身外之物,就可以获得幸福。
1,拒绝炫耀性消费,因为炫耀性消费只会让我们陷入攀比的死循环,变得更加不幸福。
每年的双十一,网上购物都在不断的打破销售记录,
2017双十一天猫最终成交1682亿,大家都在朋友圈里炫耀自己的“战利品”,但有多少是理智的必须的消费呢?
为了克服炫耀性消费冲动,我们可以用冥想或者认知行为疗法,来驯服心中的大象。然后我们可以去追求那些真正提升生活质量的物质条件,比如离公司更近的房子等等。
2,当我们向着目标前进时,可以感受到持续的幸福感,所以我们应该去追求让自己发挥优势,全身心投入的挑战。
莎士比亚说: 成功之时,一切已结束;努力的过程是最幸福的”。
朝着目标前进,比达到试管的婴儿要多少钱目标要幸福,这在心理学称为“进展原则”。
心理学家查德-戴维森指出,人有两种积极情感:
“达成目标前的积极情感”(pre-goal attainment positive affect),即朝着目标前进时感觉到的情绪;
“达成目标后的积极情感”(post-goal attainment positive affect),即达成目标后感觉到的积极情绪。
发现心流体验的米哈里指出,人类追寻理想的大方向是一致的: 一开始对某个领域充满兴趣,沉醉其中,享受心流。
经过多年投入,与相关的人、事和核心价值,建立紧密关系,进而享受更多更久的心流体验。
这种全心投入,是另一种“工作是爱的具体展现”。
自我与客体间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联结:作家整个人“昏了头似的”,沉浸写作;科学家“目眩神迷沉醉天文学中”。这种关系出于个人主观认定,至此,工作已成一种“天职”。
19世纪和20世纪初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雕塑艺术家奥古斯特·罗丹说道:“ 工作就是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欢乐,也是幸福之所在。”
中国明朝心学大师王阳明说:“修身和工作,其实是一回事。修身湖南医院做试管婴儿是为了工作质量提高,提高工作质量来自于修身。修身是体,工作是用,致良知就是其中诀窍。”
这也正如日本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所说的,工作中修行是帮助我们提升心性和培养人格的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我们去用心工作,就是用工作来磨练我们的心,提升了我们的灵魂层次,光明了我们的良知。
3,作为群体性的社会性动物,我们应该去追求良好的人际关系。每个人出生开始,就渴望和身边的人建立安全的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能给人带来心理上的幸福,还能带来生理上的好处,可以提高免疫能力,延长寿命。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互惠。
第三、什么内在事物能让我们获得幸福?
海特的答案是自我提升感。
自我提升感让人体验到幸福的生理原因是催产素,催产素会让人产生亲密感和信任感,并更愿意打开心胸去接受新的关系。同时海特也给出了获得自我提升感的三种途径。
1,见证美德。当我们从他人身上,感受到勇敢、慈爱或同情等美德时,就会放下防卫心,并感受到幸福。
2,寻求敬畏感。
当人们面对比自己宏大许多的事物,如壮丽的大自然,或是了不起的观念,就会从心底产生敬畏。
另一种会让人产生敬畏感的是巅峰体验,这种体验常见于宗教徒身上,同时也是宗教产生的重要基础。
3,融入群体,和别人为同一目标努力。
这是因为群体成员间会形成和谐的凝聚力,这一方面满足了我们和他人建立连接的渴望,另一方面也让我们脱离自我,融入到集体这个更庞大的存在中,感受到自我提升。
而关于自我提升感,中国明朝的心学大师王阳明提出的见解更加深刻。
王阳明的心学有两个要点。一是“心即理也”,即一个人只要能够悟到心的本体,心本身是善的,人心的制高点是良知。那么他就可以日益精进,达到成贤成圣的高度。心学的第二个要点就是“知行合一”。
要判断一个人的心灵状态是否健康良好,最简单的标准,就是王阳明经常引用的《中庸》里的一句话:“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也就是说:一个人无论处在怎样的境遇之中(富贵、贫穷、顺境、逆境),都能保持自在安详、自得其乐的心境,都始终保持内心强大。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位,便是思诚的工夫。”
在他看来欲简泊,先意诚。
人的本心就是真,这世上只有两件事,一件为真,一件为假。求真必然务实,求假自然务虚,虚实之间,体现的不仅是对人的态度,更是对自己的认识。糊弄别人容易,糊弄自己很难。
4
为什么知道那么多道理,还是感觉过得不幸福?
今天很多人之所以感觉过得不幸福,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恐怕就在于大多数人都一味地向外求,不懂向内求,从而疏于照看自己的心灵。
殊不知,心外无物!
心灵是幸福的“感受器”,而健康和良好的心灵状态则是幸福的直接源泉。
只有你用心去体验生活时,你才会时时感觉到幸福。
台湾作家龙应台这样描述她对幸福的理解:
幸福就是,头发白了、背已驼了、用放大镜艰辛读报的人,还能自己走到街角买两副烧饼油条回头叫你起床。
幸福就是,平常没空见面的人,一接到你午夜仓皇的电话,什么都不问,人已经出现在你的门口,带来一个手电筒。
幸福就是,在一个寻寻常常的下午,和你同在一个城市里的人来电话平淡问道,“我们正要去买菜,要不要帮你带鸡蛋牛奶?你的冰箱空了吗?”
当你静下心来用心去体验生活时,你会发现原来幸福一直在身边,寒冷时一件御寒的大衣。身体不适时一杯温开水。饥饿时一半白面馒头。孤单时一个问候的电话。黑夜里一束希望的光。都是散落在生活里的点点幸福。
我相信,当我们保持内心强大,战胜自我,知行合一,全身心投入自己的事业和工作,那么终有一天,当别人问你:“你幸福么?”的时候,我们可以自豪地回答:“我每一天都感到很幸福!”